05年,清华教授13岁女儿在公交车上被掐死,生前哀求:再也不敢了

发布日期:2025-05-22 09:19    点击次数:146

今天我们将讲述一起发生在2005年国庆节期间的悲惨命案。

这起案件性质极其恶劣,一名中年公交售票员竟在公交车上残忍掐死了一名13岁的小女孩。这位小女孩的父亲是清华大学的教授,而母亲则是清华附中的教师。

这名女孩是清华教授夫妇唯一的孩子,可以想象,她的离世给父母带来了多么沉重的打击。

更让人痛心的是,这对文化素养深厚的父母亲眼目睹了独生女被掐死的整个过程。

为什么公交售票员要对这名13岁女孩下手?而清华教授夫妇又为何未能阻止这一惨剧发生?

接下来,云朵将为你详细讲述这个案件的全过程。

一、一家三口外出购书

2005年10月4日下午,74岁的清华大学物理系退休教授晏思贤与妻子和女儿一起前往西单图书大厦购书。

晏教授是晚年得女,61岁时才迎来了小容这个独生女。

晏教授的妻子比他年轻16岁,退休前曾在清华附中担任教师。

他们一家是典型的书香之家。

自1999年起,我国开始实施7天的国庆假期。对于很多人来说,这7天是一个相对较长的假期,因此许多人选择外出游玩或回家探亲。

晏教授一家在国庆期间外出购书,可见他们都热爱读书。购书结束后,他们一家三口乘坐公交车回家。

10月4日下午3点15分左右,晏教授一家三口在新街口豁口站乘坐726路公交车,前往蓝旗营的家。

不久,车上的女售票员(大约20岁左右)开始售票。当时的北京公交车票是根据乘客所乘的站数来收费的。

当售票员走到晏教授一家时,询问小蓉的母亲郑女士:“你们是不是在新街口上车?”

郑女士回答:“我们是在新街口豁口站上的。”售票员便给他们撕下了一张1元的车票。

当时,新街口与新街口豁口是两个不同的公交车站,从新街口豁口到蓝旗营共10站,票价是1元,而从新街口到蓝旗营共11站,票价是2元。

这时,一名坐在第一排的40岁左右的女子对售票员说:“他们三人是在新街口上车的,应该补票。”

这名中年女子实际上也是一名售票员,只是已经下班,不再穿工作制服。

晏教授的妻子觉得多补1元钱也无所谓,不想再争执,于是答应补票。

二、女孩一声抱怨引发暴力行为

就在郑女士准备从钱包里拿钱递给售票员时,旁边的女儿小蓉低声嘀咕了一句:“这是什么事!”

小蓉当时13岁,正处于青春期。

由于不满售票员要求母亲补票,小蓉小声抱怨。她并未说出侮辱性的话语,但还是被两名售票员听见了。

随即,那名原本坐在前排的中年女售票员猛然起身,迅速抓住小蓉的头发,并用力掐住她的喉咙。

郑女士见状,立刻大声喊道:“别打我女儿!”

郑女士曾是清华附中的教师,平时以理性处理问题为主,不希望事态升级,她竭力试图拉开两人。

而74岁的晏教授由于年事已高,未能立即上前帮忙,而是让妻子出面处理。

大约一分钟后,女售票员才松开了掐住小蓉脖子的手。然而,小蓉已经失去了知觉,口中冒出白沫,瘫倒在地。

郑女士急忙扶起女儿,要求公交车司机立即送她去医院。

然而,那司机对女孩的安危却全然不放在心上,竟还振振有词地讲道:

“你们这一家子逃票,现在我得开车把你们拉到总站去交罚款。”

晏教授和妻子皆是知书达理之人,面对司机这般毫无道理的要求,他们感到无比震惊。

待公交车抵达站台后,郑女士赶忙向路边的行人求助:“我女儿晕过去了,求求你们帮帮忙,把我女儿送到附近的医院去吧。”

有两位心地善良的路人听闻后,立刻登上公交车,协助郑女士将小蓉抬下了车,随后匆匆送往了附近的医院。

下午 3 点 30 分,小蓉被紧急送到了二炮总医院的急诊科。

三、抢救无果,女孩香消玉殒

急诊科的护士在小蓉的颈部发现了明显的外伤痕迹。经医生仔细检查,此时小蓉已经没有了呼吸和心跳等基本的生命体征。

但医院并未放弃,竭尽全力展开抢救。在经过了近 16 个小时的紧张抢救后,10 月 5 日早晨 7 点 01 分,医生无奈地宣布小蓉抢救无效死亡。

这个消息对于晏教授夫妇而言,无异于晴天霹雳。

他们实在难以接受,自己唯一的宝贝女儿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人世。小蓉才年仅 13 岁啊,这可是他们夫妻俩捧在手心里的独生女。

10 月 5 日上午 11 点左右,北京巴士股份有限公司双层客运分公司的总经理和书记赶到医院,向小蓉的父母深深鞠躬,表达了诚挚的歉意。

据悉,动手打人的女售票员名叫朱玉琴,案发时 41 岁。她并非这趟公交车的当班售票员,当时只是搭乘这辆车顺路回家。

一个不当班的售票员,竟对一个年仅 13 岁的女孩做出掐脖这般致命的举动。

事实证明,尽管她掐小蓉脖子的时间较短,大约只有一分钟,但下手却极为狠毒。小蓉被送到医院时,已然没有了生命迹象。

究竟内心怀有多大的仇怨,才会下如此重手啊。

仅仅因为女孩不满,嘀咕了一句不太礼貌的话,而且这句话并没有任何侮辱性,竟让一个中年女子做出如此残忍的行为!

值得关注的是,当这位不当班的中年售票员掐住小蓉脖子后,司机和当班的年轻售票员居然都无动于衷!

据当时公交车上的一位乘客回忆,当时开车的司机看到小蓉被掐脖子后,虽然走上前来,但明显是在偏袒中年售票员。

在小蓉母亲强烈要求司机送女儿去医院救治时,司机竟说要带他们一家去总部交罚款!

这简直是荒谬至极!

究竟是人的生命重要,还是那 3 元的车票差价重要?试问在 2005 年,3 元钱能派上什么大用场?

倘若当时能以最快的速度将小蓉送到医院抢救,她说不定还有一线生机。

有句话说得好:“腹有诗书气自华。”

小蓉的父母都是文化人,尤其是小蓉的父亲,曾经是清华大学的物理系教授。文化人或许穿着朴素,但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那种气质,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

司机和售票员难道看不出来这一点吗?这一家人有必要为了 3 元的票价而撒谎吗?

而且,小女孩当时才 13 岁,就算说话不够礼貌,作为成年人,也不应该如此计较。如果觉得被冒犯了,让小女孩道个歉不就好了,完全没必要采取暴力手段。

四、案发后续进展

2006 年 5 月,朱玉琴被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之后,晏教授夫妇另行提起了民事诉讼,索赔 300 多万元。

2007 年 5 月,海淀法院做出一审判决:

朱玉琴和北京巴士股份有限公司需共同赔偿晏思贤夫妇 55 万元,

其中精神损害赔偿为 10 万元。

对于一审判决结果,晏思贤夫妇并不满意,随即提出了上诉。

随后,终审判决下达:朱玉琴与北京巴士公司需共同向遇害人的父母赔偿 75 万元。

2007 年 12 月 29 日上午,小蓉的父亲从海淀法院东升法庭领取了终审判决的 75 万余元赔偿款。

其中 30 万为精神损失费,这在当时是国内最高的一笔精神赔偿金。

之所以裁定如此高额的精神损失费,是因为在整个事件发生过程中,晏教授夫妇被迫亲眼目睹了独生女儿被害致死的全过程。这种痛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这起案件发生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二审判决时,有记者询问晏教授:

“请问您和妻子是否有领养孩子的打算?”

时年 76 岁的晏教授深深叹了口气,用略带无奈的语气说道:

“现在年纪大了,领养孩子也是个难题,不领养同样是个难题。”

晏教授夫妇虽然经济条件尚可,有能力领养孩子,但领养孩子后,需要投入巨大的精力去照顾。这对于 76 岁的晏教授和 60 岁的妻子来说,无疑是沉重的负担。

可要是不领养,他们的晚年又该如何度过?痛失爱女之后,他们该如何从这场噩梦中走出来?

所幸的是,失去独生女的他们,得到了学校和所在社区的关心。

清华大学的学生组织每周都会安排志愿者到晏教授夫妇家中,陪他们聊天,帮他们做一些家务。

有一次,晏教授生病了,一位在美国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的学生得知后,立刻请假飞回国内看望他。

还有一些学生自愿成为晏教授夫妇的干儿子、干女儿。

这些温暖的举动,在很大程度上慰藉了失去唯一孩子的晏教授夫妇。

然而,却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打起了晏教授夫妇的主意。

比如,晏教授夫妇失去女儿后,有一个陌生男子带着一个十几岁的女孩找到晏教授。这位素不相识的男子直截了当地说:

“我们是山西来的,你闺女没了,可还有一个北京户口指标呢,别浪费了,把这个孩子给我们吧!让她做你们的女儿,以后给你们养老送终。”

这让晏教授哭笑不得,只能委婉地拒绝。

没想到,这名山西男子之后还多次来找晏教授,让晏教授夫妇烦不胜烦。

类似的事情还不止这一回,此后,晏教授不敢再接陌生人的电话,也不敢给陌生人开门。

小蓉遇害时,距离她的生日只有短短 20 天。正处于豆蔻年华的她,一直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却在众目睽睽之下,被一个 40 来岁的女售票员活活掐死。

这给小蓉的父母带来了无尽的悲痛。

这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深入骨髓,是伴随他们余生都无法消散的伤痛。

五、作案人心理剖析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作案人朱玉琴的作案心理。

首先,凶手朱玉琴当时并非小蓉一家所乘坐的这趟公交车的当班售票员,她根本没有权力去管小蓉一家补票的事情。

其次,朱玉琴凭什么一口咬定小蓉一家是在新街口上的车,而不是新街口豁口上的车呢?

其实,她当时并没有拿出任何证据。或许当时公交车上安装了监控设备,但她并没有去查看监控。

既然没有证据,她为何执意要求年轻售票员给小蓉一家补票呢?

笔者能想到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朱玉琴很可能不是第一次这样做了。她这么做,很可能是为了提高巴士公司的收入。要知道,司机和售票员的工资、奖金与巴士公司收取的票款密切相关。

在现实生活中,虽然不排除有些乘客为了省钱而少报站数,但这样的乘客只是极少数。毕竟北京的公交车票价格一直以来都非常便宜,普通市民实在没有必要为了省那一块钱而撒谎。

凶手朱玉琴当时掐住小蓉的脖子,很可能是被小蓉那句“什么玩意!”给激怒了。

这句话成了她动手的导火索。

一般来说,成年人没必要和一个 13 岁女孩说的不太礼貌的话斤斤计较,更不会动手。

朱玉琴刚入狱时,整日以泪洗面,她表现得十分内疚,说:“当时脑子一片混乱,完全不知道自己怎么会做出这样的事情。”

她还对狱警说,很担心自己的孩子会受到牵连,要求与孩子断绝关系。

这表明,事后朱玉琴也对自己当时的冲动行为感到后悔。

问题是,一个有孩子的 41 岁母亲,为何会对别人的孩子做出如此凶残的行为呢?

即便别人的孩子冒犯了自己,也不至于用掐脖子的方式来报复啊。

从朱玉琴的行为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极度敏感、极度偏执的人,会因为别人无意间说的一句话而大发雷霆,进而产生报复心理。

公交车售票员这个职业十分辛苦,一天要在拥挤的公交车上长时间站立。再加上北京的生活压力巨大,一些售票员难免会在内心积压很多怨气。如果自己不懂得疏导和排解,长期下去很可能会产生心理问题,一旦遇到一点导火索,就可能爆发。

朱玉琴被判了死缓,如果在监狱里好好改造,还是有机会获得减刑的,她还有可能和孩子团聚。

而晏教授夫妇,女儿遇害时,晏教授 74 岁,妻子 58 岁,以他们的年龄,无论如何都无法再生育孩子了。失去独生女的痛苦,将伴随他们的余生。

有句话说得好:“冲动是魔鬼。”冲动的背后,其实隐藏着复杂的心理因素。

但愿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但愿警钟长鸣,时刻提醒人们保持理智。